“苏宁”无声之中爆惊雷
提起苏宁电器集团,也许多数人还感到陌生。可对南京人、江苏
人而言,“苏宁”就是他们家的空调、冰箱或者洗衣机,是不少人想
要添件家用电器时想到的第一个词汇。
在零售界迅速崛起的苏宁电器集团在业界一向不显山露水。有例
为证:2000年末,南方一家报纸照例评出年度十大经济新闻人
物,山东三联集团总裁张继升和北京国美电器公司总经理张志铭双双
榜上有名。同为国内雄踞一方的家电销售商,“苏宁”的老总张近东
却在有意无意间被忽略了。其实,那年苏宁集团的年营业额是40亿
元,而三联和国美的营业额分别不过才30亿元和20多亿元。
但是,加入WTO后,苏宁集团却在无声中爆惊雷,连开两家总
面积近两万平方米的大型连锁店,并宣称今后三年将要在全国发展1
500家苏宁电器连锁店。在此之前,由于老板张近东多年来保持低
调、埋头做事,除了江苏市场和家电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苏宁”
的名气远不及规模、销售不如它的其他同行企业。对一个不甚了解的
企业的如此宏图大业,不少人乍听之下难免不以为然。对此,“苏
宁”总裁张近东这样解释:未来市场将更加多变,竞争将更加激烈,
企业只有以变应变方能生存和发展。面对国际商业巨头的进入,企业
要将力量集中在核心优势上,建立别人无法效仿或超越的优势,在自
己的领域内做大做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苏宁”1990年底由南京张氏兄弟创业,较早介入了当时在
国内方兴未艾的家用空调器市场,靠代理“春兰”空调成功掘得第一
桶金。目前“苏宁”拥有科龙、华宝、华凌、飞歌、三洋、松下、乐
华、迎燕、熊猫等众多品牌在全国、华东或苏皖的总代理权,199
9年实现营业额28亿元,2000年达40亿元,成为全国空调流
通领域的龙头企业。1999年,“苏宁”开始扩大经营范围,进军
综合电器,迄今已在全国拥有11家综合电器店和近30家空调专营
店。据介绍,苏宁电器集团2001年的营业额达到了48亿元,缴
税7600万元。
尽管后来“苏宁”一再宣称“从来也没有把自己局限于一城一
地”,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苏宁”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江苏、南
京两个地名简称的组合。如今的“苏宁”当然已不是过去借房开店、
先卖货后进货的“苏宁”,但它是否有能力完成1500家连锁店这
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不免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
面对疑问,“苏宁”似乎无意多加解释,只忙于“按既定方针
办”。苏宁集团是从去年才逐渐明确了这个石破天惊的目标的。张近
东说,这其中既有公司发展的势在必然,也有即将面临市场巨变所作
的应对选择。“苏宁”为自己的大计划准备了4亿多元的资金,“苏
宁”的副总裁孙卫民曾这样描述几个解决资金的渠道:公司强大的流
通资金,几个有增值价值的重要投资项目如房地产项目,与三洋、熊
猫的合作项目已经开始的回报,公司良好的资信保证下的融资能力。
但在张近东看来,资金在连锁计划中似乎根本不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
置上。
张近东说,在过去十年,“苏宁”在中国家电消费的一波波浪潮
中摔打成熟起来,现在他已无暇顾及具体的产品经营,而是埋头做一
件事:那就是“苏宁”的全国连锁事业的构建,要做成中国最大的电
器销售网,做中国最强的电器销售商,这是“苏宁”未来的核心竞争
力和最宝贵的资源。过去三年中,家电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
化,新的市场主体不断出现,新业态、新格局让人眼花缭乱。随着中
国流通业一步步开放,竞争越来越激烈,集中度越来越高,行业利润
愈微。从长远的战略利益考虑,流通企业都认识到掌握通路控制权和
降低通路成本的重要性。在新形势下,制造商和经销商要从过去“主
宰型”、“救世主型”的不平等关系转为以利益为纽带的全面合作关
系。厂商要从过去的“你我他”各自为政的对立关系转变为以共同利
益为纽带的“我们”之间的轴心竞合关系。
张近东有这样一个观点,中小企业的使命是赚钱,而大企业领导
人的使命应是趋势研究、制度设计和文化理念的经营。他曾说,私营
企业如果规模只有100万元时,可能还是老板自己的企业,但发展
到一年几十亿的规模时,那就不再是哪一个人的,而是全社会的,员
工不再“为老板打工”,而是服务于社会。这时,公司经营格局的创
新与内部的组织构架、深层的股本结构、薪酬制度、员工的生涯规划
都是紧密相连的。他认为,“苏宁”发展1500家连锁企业只是一
个表象,而增强民族流通业的竞争力、培养出一个职业经理阶层才是
真正的收益。他透露,开春以后,苏宁的第一着棋将是“战上海”,
此后将挥师北上,与中国的另一家电巨擘国美公司进行全面接触。
课程推荐
- 初级会计职称特色班
- 初级会计职称精品班
- 初级会计职称实验班
课程班次 | 课程介绍 | 价格 | 购买 |
---|---|---|---|
特色班 | 班次特色 |
290元/一门 580元/两门 |
购买 |
- 初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综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