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rtime=timer() %>
|
|
|
||||||||||||||||
|
欠发达村破解新农村建设投入难题的思考
陈祥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摆上重点的议事日程。此后,举国上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各种形式的建设活动对农村经济和社会长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际加以分析,地区差别、物质基础的强弱左右着整个工作的绩效。许多村特别是欠发达村,资金短缺成为横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障碍,有的因此使建设工作难以“破题”,有的因此“破题”后难以“承题”,如何破解新农村建设投入难题,打破“瓶颈”制约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欠发达村资金短缺的现状及成因
欠发达村所以成为欠发达村既有它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有着诸多历史原因,经过广泛走访,笔者了解到,诸多欠发达村村级经济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极其沉重的债务,经过多年的累结,一般村债务有数十万元,多的村则愈百万元,这种债务在区划调整、村组合并过程中,有的虽然有所化解,但因其掣肘,使得新农村建设投入的能力弱化,有的则不仅未得到化解,反而似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结果是深陷泥潭,不能自拔,新农村建设是有心投入、无力可施。欠发达村债务居高不下,情况错综复杂,但归结起来可分为两个大的类别,一类是正常性债务累结,表现形式为“入不敷出”型,这类村因地理位置所限,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滞后,村级无收入来源,村里保运转,办实事只能举债度日,如此年复一年,积重难返;另一类则是正常性债务累结,表现形式为“入则流失”型,这类村拥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每年均有一定的收入,但因工作力度所限加之疏于管理,致使钱如流水,来有形去无影。比如,有的村年收入近十万元,但寅吃卯粮,年年借贷,年年还,不仅没有资金储备,有时甚至连村社干部工资都难以兑现。导致上述局面出现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历史遗留问题,相当多的欠发达村均背负着遗留问题的债务重荷,这些遗留问题包括兴办的村级企业倒闭后的债务,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债务,历任村干部亏欠工资的挂帐等等。由于这些债务所占额度大,有的只能逐年小额归还,有的则仅限于还利息。二是群众拖欠义务,所有欠发达村均存在这方面的严重问题,表现为税改前,相当一部分群众不愿承担应当承担的税费上缴义务,而作为村级组织在方方面面的高压态势下必须千方百计确保农业税费的全面完成。如此上压下抵,村里只能“囊中不足而继之以贷”来解当时的燃眉之急,其后组织清收群众拖欠成了“蜀道之难”。三是利民惠农压力,农村税费改革给群众拖欠义务划上了一条休止符,但随这而来的是新的借债因素,较为突出的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这一惠及千万百姓的实事。在落实过程中因群众的认识局限许多人不愿参保,为推动这项工作,有的地方将之作为政治任务予以量化,为讲政治,村里不得不垫付以求完成。仅此,按村民数量多少计,各村全年支出在几万到十余万不等。综合上所述,繁重的债务成了欠发达村新农村建设无法投入的最主要制约因素。
二、欠发达村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破解之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论是发展生产,致富群众,还是改善环境造福村民均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这种投入有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经济欠发达村在举步艰难的境况下,打破僵局,保证建设的有效投入并非易事。要保证有效投入致关重要的是要解决“钱从什么地方来”的问题,我以为欠发达村从事新农村建设投入必须从自身的具体实际出发,着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用灵活的手段、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握“三字诀”:
一是“借”道生财,办难事。“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生产发展了,群众生活才能宽裕,生产发展了整治环境也才能有良好的物质基础,欠发达村无力投入,发展无为是其难解的症结,成功的经验表明,借力发展可实现“无中生有”,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是引领欠发达村走出困境的灵药良方。在借道生财上,欠发达村应当把握国家重视“三农”的良好契机,主动出击,立足“三引”做文章,首先应当注重引进项目,项目的引进不仅能够增强现有资源的财力和引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贡献率。这方面句容市后白镇一些欠发达村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鉴,他们通过打破地域界限,将大面积连片的丘陵旱地进行高起点规划,争取到大型的土地治理项目,几年时间,近3000万元的治理资金流入各村,过去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农业抗灾条件改善等徒唤奈何之事,村里未化分文而顺利办成。其次应当引进能人。俗语说:人才、人财,有人便有财。欠发达村不能总思想劣势,眼盯客观,应当千方百计寻找切入点,变劣势为优势。诸多事实表明,看似寻常普通事,能人点石便成金。比如,后白镇东湾村主动融入结构调整大氛围,联系引进宁、沪等地农林企业老板带着资金进村开发,创办了近千亩苗木基地,使村里的旱地逐渐走俏;芦江村与闸头村合并后,沉重的债务使村对水面的开发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此,他们主动与外地老板接洽,“借沟出水”搞开发,新开的160亩精养鱼池由老板垫资,而后分年度在承包费中冲抵。再次引进技术,对于欠发达村来说,引进一项好的技术比引进资金意义重大,比如,后白镇引进的无土草坪种植技术,仅仅两年时间已形成一项产业,并成立了专业协会。
二是“挤”压成财办急事。“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村里必须投入的工作,那么必须现掏腰包的钱从哪里来,调查中不难发现并非所有欠发达村都是一穷二白,有的欠发达村尚有些许收入和些许资产,但因其为“细流”,稍不留神便被“蒸发”,欠发达村要办成办好急办之事,必须管好用好极为有限的收入,“细流入海也起波涛”。管好有限收入不能仅限于管理制度,而是要真正落实在制度管理上。尽管时下普遍推行村帐镇管,但因诸多潜在因素,漏管、缺管现象仍然存在,有的村管不着、管不了、管不到问题还比较严重,导致管理缺失并非制度缺失,而是力度缺失,力度足够方能管理到位,比如,近年来,后白镇在村级财务管理上推行收、支、结算“铁三条”,即收入进帐户、支出三级审核、结算月结月清,同时根据收入核定非生产性开支,凡违规行为概有当事人自行负责,这种制度管理下,欠发达村有限收入得到较好的汇集,当需要办理急办之事时,镇里支助一点,村里拿一点,群众出一点,资金难题容易得到化解。
三是“聚”集民财办实事。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广泛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也是破解建设投入难题的依靠。集聚民财办实事不仅可以减少办事过程中的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其现实意义还在于可以增强广大村民的民主意识,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在积聚民财中常见的方法有三种:以资代劳、以劳代资、义务捐助,无论何种方法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自己的钱把细”,因民资来自于群众的血汗,故对投资内容、效果,群众关注程度不言而喻,建设工程的推进速度和质量可保无虞。比如在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过程中,后白镇许多自然村门口塘的砌筑、道路的整修铺设、公用设施的建设等均采用统一组织,村民集资,个体老板捐资的方式,不仅行动快,而且质量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后白镇财政所
电子信箱:cxw5172959@sina.com
(感谢作者向江苏财经信息网投稿,其他媒体如要引用请与作者本人联系。欢迎赐稿,欢迎批评指正。投稿信箱:tougao@jscj.net)
江苏会计证题库系统 | ||||
|
江苏会计证考试 | ||||||||||||||||
普通班招生方案 选购课程>> 特色班招生方案 选购课程>> 精品班招生方案 选购课程>> 实验班招生方案 选购课程>> 其他班次招生方案 选购课程>>
|
| ||||||||||||
|
| ||
| ||
|
|
||
免费会计资料下载 初级经济法 |
【关闭】 【至顶部↑】 |
|